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品牌工程>>十大节庆>>正文

“十大节庆”主题教育工程实施办法

2017年10月23日 02:08  点击:[]

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扎实深入开展“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节庆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目的意义

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在大学生中开展节庆主题教育活动,并将“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贯穿其中,这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祖国、民族、家乡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泛开展“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谐文明社会风尚,推动形成团结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工作原则

——坚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原则。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四、实施部门

采取“四路协进”,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社团

由学生社团联合会指导和带领学生社团,举办形式多样的节庆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三自”教育目标。

(二)团总支、团支部

各团总支、团支部以“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线,组织开展团、学生活动,力争两促进、两不误。

(三)学生会、校区学生会

整合各分院资源,组织由各分院学生参与的校区节庆主题教育活动。

(四)院团委

团委主要负责组织举办全校性大型节庆主题教育活动,打造声势、营造氛围、扩大影响,掀起“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的高潮;提炼活动成果,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提升社会声誉;检查指导各团总支、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会等学团组织开展“十大节庆”主题教育工作,确保方案在各级团学组织中落地。

五、主要内容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大学生。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大学生。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大学生。

“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如下:

(一)开展“新年之约”主题教育活动(元旦前后)

【元旦简介】: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即1月1日)。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元旦来历】: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一月一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元旦习俗】: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纪念崇尚先贤,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了祭祖、贴春联、放鞭炮、守岁 、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现代,我国元旦流行寄贺年卡、发微信短信送祝福、看晚会、聆听新年钟声以迎接新年到来等习俗。

【主要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总结与展望”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以分院为单位,举办小型新年庆典活动,迎接新年的到来,达到查漏补缺、鼓舞斗志、面向未来、再创佳绩之目的。

1.组织学生深入挖掘“元旦”内涵和由来,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元旦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组织召开“忆过去、话未来”主题班会,让每一位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生活等进行全面总结,对来年的学习、生活等进行展望并做好规划。

3.举办“新年之约”文艺晚会。

4.自行开展“走亲访友、感恩父母”系列活动。

5.结合院团委假期社会实践安排,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回报社会。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和谐、敬业、友善”之风。

(二)开展“清明之思”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前后)

    【清明节简介】: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解、学习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每年阳历4月5日为清明节。

【清明节由来】: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等。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农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〇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节习俗】: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主要活动】:组织开展“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促使广大学生时刻铭记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缅怀先烈先贤活动,继承革命先烈先贤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拓创新、勤奋学习、立志报国。

6.组织学生挖掘清明的由来及内涵,让学生了解清明节。

7.组织开展“网上缅怀先烈先贤”祭扫等活动。

8.举办清明诗词朗诵活动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影视展播活动。

9.开展追忆“家风”主题班会。使广大团员青年继承先烈先贤先人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10.组织“清明之思”征文活动。

11.扎实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敬业”之风。

(三)开展“劳动之荣”主题教育活动(五一劳动节前后)

【劳动节由来】: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这次大会上,法国代表拉文提议:把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通过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从此,“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了。

【劳动节简介】: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主要活动】: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为载体,开展“五一”国际劳动节庆典活动,结合学院每周五下午劳动课,积极组织开展义务劳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体验劳动的快乐与幸福。

12.组织学生挖掘劳动节的由来及内涵,让学生了解五一国际劳动节。

13.组织开展“五一”国际劳动节庆典活动;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演讲活动,唱响劳动光荣、劳动伟大。

14.结合劳动课,开展“美丽校园、清洁使者”清洁保洁活动;举办“五一校园行,劳动最快乐”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15.举办“我身边的劳动者”摄影大赛。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富强、敬业”之风。

(四)开展“五四之魂”主题教育活动(五四青年节前后)

【五四青年节来历】:“五四”青年节源于我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简介】:“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互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现。“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主要活动】: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以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之情,立志振兴中华。

16.组织学生挖掘“五四”青年节的由来及内涵,让学生了解“五四”青年节。

17.扎实深入开展“问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与信仰对话”、“与人生对话”、“彩虹人生”等系列活动。

18.开展五四精神学习报告、座谈交流、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歌咏比赛等各类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弘扬五四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9.为了进一步加强团员意识教育,组织学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让广大团员青年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20.大力开展《双百励志教育》(展播100部优秀影视、教唱100首励志歌曲)活动。

21.举办“五四之魂”文艺晚会,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之情。

22.开展团籍注册、团员评议、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培育正能量。

23.组织开展“八德”教育系列活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24.组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

25.召开五四表彰大会。

26.开展“十大人物励志教育”活动。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民主、和谐、平等、公正、法制”之风。

(五)开展“端午之忆”主题教育活动(端午节前后)

【端午节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哀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现在的粽子。

【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制香囊、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习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主要活动】:组织学生缅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把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融入诵读屈原名篇中去。以《离骚》诵读为主题,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写活动;举办“品粽子、话粽叶情”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7.组织学生挖掘端午节的来由及内涵,让学生了解端午节。

28.开展以诵读屈原的优秀代表作《离骚》、《九章》、《九歌》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学习他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精神。

29.举办“屈原颂”学习征文活动。

30.举办“品粽子、话粽叶情”学生代表座谈会,畅谈学习心得体会,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1.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2.实施“阳光工程”,确保学生 心理健康。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和谐、敬业”之风。

(六)开展“爱党之情”主题教育活动(建党节前后)

【建党节由来】: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23日成立后,在反动军阀政府的残暴统治之下,只能处于秘密状态,没有公开进行活动的环境。在大革命时期,党忙于国共合作、开展工农运动和支援北伐战争,没有条件对党的诞生进行纪念。把7月1日作为我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建党节简介】: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每年公历七月一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遍我国,经过“五四”爱国运动,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相继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工人运动。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因被帝国主义密探发觉,会议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进行。参加会议的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共20人。代表全国各界57名党员出席了会议。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环境困难,不能查记“一大”召开的准确日期(后经过考证,得出“一大”召开的时间为1921年7月23日)。因此,1941年党中央决定召开“四大”,确定1921年7月的首日即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和纪念日。

【主要活动】:以7月1日建党纪念日为契机,面向广大学生开展“党史·国情”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热爱祖国、发奋学习、立志成才、安家报国。

33.组织学生挖掘建党节的由来及内涵,让学生了解七一建党节。

34.开展党史教育,爱国、爱党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热爱祖国,发奋学习。

35.举办“中国梦·学子梦”为主题的小型文艺晚会。

36.以团支部为单位举办“歌唱祖国”红歌会。

37.举办“十大励志人物”教育活动。

38.组织开展“四维”教育系列活动(礼、义、廉、耻)。

39.举办“爱党之情”文艺晚会。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党、富强、敬业”之风。

(七)开展“中秋之韵”主题教育活动(中秋节前后)

【中秋节由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8月15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主要活动】:在中秋节之际,组织学生开展“赏月、话中秋”等系列活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教育学生励志推进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而奋发学习。

40.在中秋节期间,组织学生挖掘中秋节内涵和来由,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认同、喜爱和过好中秋节。

41.举办“情寄中秋,意满校园”中秋节系列活动,如组织师生开展“品月饼、话中秋”为主题的赏月活动、猜灯谜系列活动,减缓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以增强学生的爱校之情、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达到主题教育的目的。

42.举办“颂中秋”校园歌手大赛。

43.举办“浓浓中秋情,款款师生意”座谈会。

44.举办“我与父母”一条短信微信、一封家书、一通电话中秋问候活动,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文明、和谐、友善”之风。

(八)开展“师恩之念”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前后)

【教师节由来】: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主要活动】: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组织开展“感念师恩,诉说心声”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促进师生情感,以此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

45.组织学生挖掘教师节的来由及内涵,让学生了解教师节。

46.组织开展“感念师恩,诉说心声”主题教育活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用学生的感恩之心,进一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激情,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47.举办“庆教师节、迎新生、军民共建”文艺晚会。

48.开展“师恩之念”主题征文活动。

49.开展“五常”系列活动(仁、义、礼、智、信)。

50.开展“一条微信(短信)念师恩”活动,培养学生尊师、爱师、敬师的良好品德。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之风。

(九)开展“爱国之怀”主题教育活动(国庆节前后)

【国庆节由来】: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也有些是这个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虽然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类似的纪念日,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关系,部分国家的这一节日不能够称为国庆日,比如美国只有独立日,没有国庆日,但是两者意义相同。而中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为10月1日。

【国庆节简介】: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国庆节习俗】:国庆日,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逢五逢十的国庆日,有的还要扩大庆祝规模。为庆祝国庆日,各国政府通常要举行一次国庆招待会,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出面主持,邀请驻在当地的各国使节和其他重要外宾参加。但也有的国家不举行招待会,如美国、英国均不举行招待会。

【主要活动】:为了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陕西发展好的时代主旋律。在10月1日国庆节来临之际,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庆庆典、问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与信仰对话及国情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1.在国庆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挖掘国庆节的由来及内涵,让学生了解国庆节。

52.大力实施先进典型引领工程,即扎实有效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三好表彰活动,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奋发图强、立志报国。

53.开展国庆庆典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4.举办“我与祖国共奋进”征文活动。

55.举办“迎国庆”书画、摄影、手工艺制作大赛。

56.扎实开展“国防教育”工作。

57.开展“树立正确三观,铸就辉煌人生”报告会。

58.举办爱国主义电影展播。

59.开展“走基层、看变化、增信心、促信仰”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总结工作。

60.开展“双百励志教育”活动。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富强、敬业”之风。

(十)开展“重阳之孝”主题教育活动(重阳节前后)

【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敬老节。敬老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敬老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敬老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九月九(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中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等活动,使其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由来】:敬老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敬老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 《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敬老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敬老节的基础。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敬老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现实意义。

【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主要活动】:百善孝为先。为了秉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在9月9日“重阳节”之时,组织学生开展“重阳之孝”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挖掘和传播“孝”文化,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从内心去关爱老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主要活动如下:

61.为了秉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在9月9日“重阳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挖掘重阳节的由来及内涵,让学生了解重阳节。

62.挖掘和弘扬“孝”文化,举办古今典型“孝”案例事迹巡展。

63.举办《寻找身边最孝少年》事迹展播活动。

64.组织学生深入学校老干部、离退休教师、遗孀家庭开展敬老爱老帮扶活动。

65.开展“孝”文化征文活动。

66.开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一封家书(短信、微信、书信)传递活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之情,培养学生的“家”情怀。

67.开展“十大孝子”评选活动。

68.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促进浓厚学风的进一步形成。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民主、文明、和谐、友善”之风。

六、几点要求

(一)提高思想,统一认识

“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打造系统常态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各团学组织要高度重视,全面安排、组织、协调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深入地开展,确保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二)加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

    要充分调动力量,着力开展节庆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安排撰写通讯稿件,在分院网站、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微博等载体宣传报道活动成果,营造氛围,扩大教育效果,达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

(三)总结提升,夯实品牌

    稳步推进,不断总结提升,努力夯实品牌,坚持雨露阳光,久久为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闭

版权所有  共青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地址:  陕西杨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渭惠路24号  邮编:712100

【网站管理】